你很难说,若真实和虚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那么你此刻是处于真实还是虚幻中。浮生若梦,我眼睛,怀疑视野中的一切,是否是真实存在着。也许另一个世界刚刚天亮,而我们还在睡梦中。
梦境就这样在我们身边燃起熊熊的火焰,但那些疼痛也仿佛只是私人际遇,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在黑色的光影中看到你曾假想的一切恰如其事的发生了,你会不会感到一阵头皮发麻的快感,原来也有人和你一样,共同挣扎在这个看似合理的荒谬世界里。
2014年,让我们共同将这些如同梦境般电影的幻觉重新投射到视野的舞台上,也重新思考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人生体验。你确定你拥有的世界是真实的嘛?还是你一直醒在你一个人的幻觉里?
文中电影排名不分先后,让我们暂时和正常的世界,说再见吧NO.1《黑客帝国》
1981年,?普特南提出了“缸中之脑”的假想,1999年,沃卓斯基兄弟将这一概念投射到电影中,创造了一个真实和虚幻共生的数码世界,电影《黑客帝国》的诞生,无疑给一些本就怀疑世界真实性的小朋友,一个温热的拥抱。
而生活在繁华都市的我们,确实没有办法验证我们并不是实验室里如同小白鼠一般的存在,每天循规蹈矩的生活,经历差不多的学习生涯,经历差不多的就业压力,经历差不多的爱情模式,经历差不多的噩梦意外,甚至连追求个性的举措也是差不多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你很难不质疑生活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而我们如果真的是培养液中如同电池能源一般的存在,如果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被操控的世界,如果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不过是电脑刺激产生的共同幻觉,那么这世间枯燥而苦痛的一切一切,是不是就好解释一点呢?
因为没有答案,所以答案都显得虚假。
因此我对于电影里夸张的特效不感兴趣,也对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完全无力,更不想研究其电影理论的漏洞和修补bug的章鱼为啥那么丑,我只是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打开了综艺节目的频道,努力的想要那些冷笑话和俗世快乐冲淡我内心的惶恐。
这或许也是你的惶恐,就如同电影里演绎的一般,很多人不了解真相,也无法接受真相,过着被操纵的生活或许显得麻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更为轻松。如果我在充满毒气的房间里醒来,我会选择不叫醒沉睡的人,因为于事无补,于是这个世界,某个时刻,越发不像是真的。
而是不是真的,对于我们而言,又能如何呢?
NO.2《乘客》
在很多小说和濒死的案例中曾经描述到,很多人死后,可能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他们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依然生活在自己曾经生活的世界里,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了,或者有特定的人来接他们了,他们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在人世了。
这就是《乘客》这部电影的出发点,女主角在去世之后,依旧以为自己活着,直到她借由身边的鬼魂们善意的指引,(他们特意为了她而回来)她才最终了解,她已经告别了这个世界,并且Find her way.算是一部略带温馨的惊悚片,只是后劲无穷大。
其实如果你看过《The Others》,你会觉得《乘客》可能从某个角度而言,显得并不那么难以理解和恐怖。但是我之所以会觉得恐怖,大概是因为《The Others》的场面和设定本身就充满了恐怖的色彩,它演绎的故事是发生在特定环境下的,(又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小岛的大别墅里)不是我们常常接触到的环境。
而《乘客》的环境,则真实的仿佛下一秒,就可以发生在你自己的身上。不是孤僻的小镇城堡,也没有奇怪的疾病管家,反而就是简单的工作场景,熟悉的环境,于是令一切迷雾显得更加的贴近我们的生活。也令结尾的真相,让人微微冷了一下。
若我们真的是和鬼魂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若你是宅男宅女已经好久好久没有和真实领域的人类说过话,你怎么确定,你还活着呢?
NO.3《勇敢者的游戏》
这是一部很老的电?了,但是这么多年过去,留给我的印象却是不可磨灭的,那个时候总觉得世界无限大的背后,还有另一个无限大的世界,通过某种方式,我们就可以过去冒险。于是这部电影,给我了我无限的幻想。
电影里的尤曼吉,一旦开始,就不可以停止,除非你玩完,不然你就会被困在另一个世界里,不然你可能就会意外的死去,它是一扇大门,只为某些人开启。
而且游戏是不会结束的,游戏会一直进行,你玩完了,还有别的人会意外的走进,就如同潘多拉的盒子一般,带着某种魔媚,吸引着靠近它的人们,这样的设定,本身就很吸引人。
如今的小朋友们,可能很少有人会玩这样的游戏了,网络游戏迅速的侵占了孩子们的视野,非网络形式的象棋,围棋,跳跳棋,五子棋越来越少见,只有黄昏过后日渐稀少的围棋摊还环绕着几个老人家在哪里厮杀。
也许就因为这样,某天你路过某个摊位,看到了下了一半的棋局,也许你突然开始涌现了好奇心,走过去下起了那个游戏,也许,你就会突然消失在了这个世界里,开始了另一个世界的奇妙际遇。
老式的东西带着某些秘密沉睡,你惊醒了它,也许就要开始另一场梦境了,它也许也一直在暗暗等待一些有缘人的靠近,他们也许不仅仅是游戏,也许是一个罐子,也许是一把钥匙,而你会不会突然的遇见他们,这,谁又说得准呢?
NO.4《哈利波特》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等待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招生函,虽然我的父母都是麻瓜,但是我相信我有某些魔力,那些魔力可以带我找到9又3/4站台,也顺便会带我找到魔法石和圣杯,即使长大了,我依然迷信于各种各样的魔法和巫术,(比如塔罗牌和占卜)我试图找到黑暗和光明的链接,在找寻中,我才发现,找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魔法。
它让你相信,这个世界上,依旧有某些东西,是近乎于奇迹般的存在。
某段时间里,魔幻类的电影大行其道,《哈利波特》对电影市场的冲击功不可没,无论是《纳尼亚传奇》也好,《雪之女王》也罢,神奇的魔法,正义和邪恶的斗争是百看不厌的卖点,只是我常常想,如果这个世界真的存在着不可思议的力量,似乎也是不错的事情。
前段时间看一本书,叫做《猎魂者》,我才发现,其实人们从未真正的放弃过找寻另一个世界的使者和超过人类本身的奇幻能力,虽然很多事情我们总试图用科学的角度给予解释,但是总有些怪事是不可思议的,它们在黑暗的幕布下发出咯咯的笑声,如同烟火般时不时的绚烂一下单调的正常颜色的人类天空。
我是相信这个世界是有超能力的,我也相信这个世界是有巫师的,那些人就隐藏在我们身边,他们不停的默念着各种各样的咒语,同时也在寻找着有潜力的年轻人加入他们的世界。
也许就在今晚,魔法学校的请帖就会被猫头鹰衔来敲打你家的玻璃窗,也许就在明天,你就会安静的告别麻瓜的世界,这样的预期,让枯燥的无味的世界有了美丽的想象,也让我们的人生有了奇妙的色彩。
NO.5《盗梦空间》
我曾经在一个美丽的午后从趴着的桌子上醒过来,然后被同桌笑话睡得如同猪,在放学回去的路上,天空是猩红色的,我问同桌这是什么意思啊,同桌摇摇头,然后我醒过来,发现我和同桌一起放学也只是我的一个梦,实际上我已经毕业很多年,我毕业后再也没有联系过我的同桌。
说这么多,只是想告诉你们,梦中梦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很多人曾经告诉我他们的梦是没有颜色的,但是很多人的梦,颜色也真实的仿佛刚刚被新鲜的油漆粉刷过。我所有的梦就都是有颜色的。
看完盗梦空间,一度我很难判定我是否是在睡梦中,电影营造的氛围太过紧张而具有暗示意味,让人不禁动摇对于这个真实世界的认定。
曾经有个人对我说,他觉得我们所经历的所有事情都是死前最后的回放,所以我们会无法改变事情的结局,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将是徒劳的,因为那些事情,其实都已经发生过了。而我另一个朋友则对我说,他曾经梦见了自己的一生,醒过来,才发现,那不过是几个小时发生的事情,太逼真了,他说,醒来都一身冷汗。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所以梦境是多么强大的脑部活动,它带领我们走过无数潜意识所营造的迷雾森林里,让人无从看清方向。也让人某时某刻深深的恐惧,就如同电影的结尾飞快转动的陀螺,转动的仿佛是我们的人生。它停下,或者,不会停下。
我们一直醒着,或者,我们一直在梦中。
电影无疑是精彩的,它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就是真实和虚幻界限的划定,我们常常被自我的感情催眠和欺骗,而当有一天我们所信奉的一切都化为虚无,我们怎样在虚无中找寻自己。
这将是无解的问题,也因此我们需要越发清醒的认知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们可以做梦,但是我们不能躲藏在自己的梦境里不肯醒来,我们可以忘却前尘旧事,但是我们要时刻的了解到,我们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