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庆祝第31个教师节,,湖北有两名教师进入候选人名单。
据介绍,,每年评选一次。在各省推荐的名师中产生候选人之后,还需经过投票推选,最后只有10人获得此称号。
为半岛教育坚守到最后
——记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梁子镇赵怡忠小学教师胡德刚
25年来,胡德刚始终坚守在教书育人的讲台上,以园丁的姿态呵护着半岛上盛开的娇嫩之花,为这块贫瘠大地上的孩子们放飞教育的希望。即使只有4个人的升旗仪式,他也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从未离去。赵怡忠是战斗的英雄,而他是教育的英雄。
——题记
赵怡忠小学,一所以“国家一级战斗英雄——赵怡忠”命名的学校。胡德刚,一名普通农民子弟的儿子。教育将赵怡忠、胡德刚两位原本没有交集的人连接到了一起。
一脚踏上讲台,教书育人成为毕生的使命
1990年,年仅16岁的胡德刚高中毕业后,进入赵怡忠小学任老师,这一进去就再也没有出来过。刚入职,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鲜的,还没有来得及对新环境的适应,就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这时,他感觉到了无形的责任和压力。一张张稚嫩的面孔,一双双求学的眼睛,给了他工作的动力和学习的源泉。从那之后,他便开启了新一轮的“充电”模式。考虑自己缺乏讲台的经验,在学生放学之后,一个人独自在讲台上试讲,有时候讲的口干舌燥,便喝口水之后再继续;考虑自己缺乏带班的经验,在年长教师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他登门拜访寻求教书育人的良方;考虑自己对儿童心理学方面知识的欠缺,他拿着每个月微薄的工资自费购买大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弥补自己的缺陷;考虑自己对班级管理工作的不足,每次在父亲下班后就纠缠同为教师的父亲,请教如何管理班级、如何了解学生动向、如何把握学生发展、如何开发学生潜力等方面的经验。父亲告诉他,课讲得精彩,但是学生不听,也不成功。要教好学生,首先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组织好,善于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另外,要做一名好教师,还要有责任心,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除了父亲,学校的老教师也经常指导他备课,给了他很大帮助。1995年,镇上组织数学公开课比赛,他讲的课获得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全镇公开课第二名。如今他在这所小学已经呆了25个年头,当有人问他你以后有什么打算时,他说我打算再在这呆两个或者三个25年,如果我的身体允许的话。因为,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事业,也是我毕生的使命。
一个都不能少,是他对教师职业的承诺
2002年,他所带的三年级中有一名学生突然有一天没有按时来学校上课,一天过去了还没有学生的消息。第二天,他就按捺不住了,直接去那学生的家里一探究竟。原来,学生的母亲因为意外去世了,考虑家庭的经济情况,父亲决定不让一双儿女继续求学了。得知孩子父亲的决定之后,他对孩子的父亲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从今天起你儿女的学杂费全部由我承担,直到他们小学毕业”。在他带的班级,不允许出现中途退学、辍学的现象发生,一个都不能少,是他对教师职业的承诺,更是他对教育事业的尊敬。因为这样的承诺和尊敬,他每年都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垫付学费,这使他不富裕的生活更加拮据,常常受到妻子的唠叨和责怪,但是他凭借着这份信念和执着依然继续着。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拥有一项别人没办法拥有的专利——校园菜篮子。他通过这项专利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谋取微薄的福利。考虑到有些学生家距离学校比较远,而且路途也比较艰险,中午来往学校和家的过程中会带来潜在的威胁。因此,他决定解决困扰学生午餐的难题。在校园四处打量一番之后,发现校园一角有一块得天独厚的空地,可以利用起来作为学生的“菜篮子”,于是他就自己动手,利用下班时间忙里偷闲精心呵护着这片菜园子,以保证学生午餐菜肴的供应,这些都是免费的,看着学生一个个的吃得香、吃得饱,再也不用为午餐而来回奔波,他心里十分高兴,因为学生的安危就是自己的安危,学生的健康就是自己的期盼,通过自己动手能够为学生赢得宝贵的学习时间,这是拿什么都换不来的。在他带的班级,不允许出现因为非疾病威胁而导致学生迟到、旷课、旷班的情况,一个都不能少,他用自己的行动保证着。
2010年冬季的一个清晨,大地覆盖着洁白的雪花,山间田野仿佛盖上了厚厚的一层棉花,田间小路也安详的熟睡着。上学的脚步声打破了这样的平静,学生方小琴一不小心踏进了被大雪遮盖的水坑,由于着急上学没来得及回家换鞋。在上课的时候,浑身颤抖的她被老师发现了,经过仔细的询问得知事情的经过之后,把老师急坏了,他立即停止授课,让学生先在教室自行走动,同时他找一间空教室生起篝火,他到校园周围没有被雪覆盖的地方找来干树枝,持续的投入到火堆之中。叫来在学校上课的所有学生,围着火堆大声的朗诵着他十分熟悉的课文。没过多久,小琴同学的鞋袜都烘干了,所有学生的小手也都红润了。临近中午时刻,他趁学生做作业之际,用铁盆就着篝火为大家熬了一盆热乎乎的粥。下午,学生家长来学校接孩子放学的时候,看到此情此景、听着孩子喋喋不休,家长的眼睛都湿润了,老师能这样对待每一位学生,我们做家长的还有什么不放心。在他带的班级,不允许出现因自然条件的艰苦而影响课程进度的现象发生,一个都不能少,他用自己的智慧实践着。
匠心独运,复式班级解难题
由于他所在的学校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学生生源也逐年减少,原来十几个老师的团队渐渐的调离,只剩下他和父亲两个人。两个老师,两个班级,主课和副课共计10多门课。为了像正常小学一样教学,他大胆的尝试在学校内开设复式班。两个年级在同一教室上课,按组分班。起初没有经验,常常搞得手忙脚乱,后来在电视上看到某些山区复式教学的情景,他和父亲分工,父亲带理科,他带文科。为了讲好第一节课,他精心准备了两个年级的语文课。教一年级时,让二年级学生做作业。刚开始孩子们很难适应,常常听课走神,他就把教室前后两个黑板利用起来,让两个班级学生反向坐,学生慢慢就习惯了。他借鉴魏书生管理班级的方法,让学生管理学生,让学生教学生,搞班长轮值制,让大孩子轮流做值周班长。他只教管理方法和评价管理结果,以鼓励为主,这样既要求了学生自律,又锻炼了学生管理能力。
守住寂寞,就是守住英雄的牌子
2007年的秋季,赵怡忠小学开学了。按照教育组的安排,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到涂镇小学就读,低年级的孩子继续留在本地小学就读。开学那天,他早早的迎在校园门前,翘首等待学生的返校,可是整整三天,来报名的孩子只有两个女孩子,一个读小学一年级,一个读小学二年级。这时的他已经上任赵怡忠小学的校长,他的全校师生只有4个人,55 岁的父亲和两个6岁、7岁的孩子。学校再小也是学校,孩子再少也是学生,他毅然决定正式开学,像所有的小学一样,举行开学典礼,升国旗。9月1日,扎着羊角辫的小学生背着书包进来了,两人十分奇怪,怎么偌大的教室里只有她们两个人?他郑重宣布开学,站在一旁的父亲神色严竣,满脸肃穆,父子对望,何其悲壮!儿子说:“我们要尽一切力量办好学校,哪怕还有一个学生,我们也不会走!”。升旗仪式开始了。高高低低粗壮和稚嫩的声音合成的国歌,回响在绿树掩映的校园,国旗缓缓升起,猎猎的红旗高高飘扬,只有烈士赵怡忠的石像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寒来暑往,他一直坚持着升国旗仪式,虽然只有4个人,但4个人也是一所学校,他要办好这所学校。
昔日的小学有200多名学生,十几名老师,近几年来,随着计生人口减少,外出打工携带,居住向城镇靠拢,毛塘村入学的孩子已经很少。他深知学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老师们纷纷想办法找关系说好话要求调走是情理之中。每送走一个老师,他的心就揪得生痛。他想:老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自身应作榜样,可这样一所条件艰苦的学校又能留住谁呢?2004年8月,梁子镇又一次调整老师,并有意调他到集镇学校工作,但他想到另外两名老师,一个家属没工作,一个尚未娶妻。当时,他的家属也没工作,而且孩子正要上幼儿园。家里人想他离开,妻子也盼望着他能调到镇上去好带孩子上学,可是三家都有难处,该谁走呢?他犹豫了几天几夜,最终做出了一个痛心的决定,留下自已。
2005年秋季,他放走了自已最好的同事,这位同事与自已常年带一个班级,两人互帮互助,比学赶超,如今,同事像一只小鸟放飞到广阔的天空,余下自已形单影只,望着空落落的校园,想到这地处半岛的学校只剩下他们父子俩,顿时一种孤寂感、失落感、凄凉感油然而生。这时他也开始动摇了,毕竟他还只有三十岁,哪能耐住这种寂寞?看到周边的太平小学也撤了,于是他跟父亲商量,干脆把学校撤了,我们调走,父亲安慰他说:守住寂寞,就是守住英雄的牌子。再说,我们地理位置特殊,前面是水,后面是绵长的路,我校是撤也不能撤,并也不好并,如果撤了,你叫村里这些小孩到哪里上学呀?他又一次被父亲说服了。依然决定继续开学,报名时只来了四位学生,但他如期举行了开学典礼,在典礼上他们师生六人非常严肃地站在赵怡忠塑像前升起了国旗。
2008年,赵怡忠小学只剩下叶丽萍一个学生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他只教她一个人。教学还是像往常一样。他每天早上7点钟就赶到学校,等待叶丽萍来上课。虽然只有一名学生,但是课程依旧安排得满满的。上课时,照旧在黑板上板书,照样点名提问。和以往不同的是,他讲课累了时可以坐下来,面对面的给这唯一的学生辅导。冬天天气冷的时候,索性在教室里生起火,师生两人围着火堆上课。在他的坚守下,近几年,每年都有十多个孩子入学,他让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解决了这偏僻湖区塆村农民孩子入学难的问题。
默默付出,莘莘学子遍四方
对于一所每年平均在校生不到两名学生的小学,经过他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穷水沟里也飞出了金凤凰。十几年来,从赵怡忠小学走出去的有上武汉大学的姚建波,武汉大学本硕博连读的鲁海亮,中国地质大学的胡德文,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姚海林,长江大学毕业后考入厦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汪卫,湖北工业大学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胡明,武汉工程大学毕业后考入武汉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余勇,长江大学的姚星等。如今,早期就读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姚海林,已被纳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几年来,他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那份追求和热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赞誉,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他都将此做为未来工作的新的起点,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勤奋工作,开拓进取,为家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近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他始终坚守着一腔热诚一腔爱,他眷恋家乡这片黄土,更眷恋这里的孩子,他庆幸自己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一光辉的事业,无怨无悔地耕耘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让灿烂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在这希望的田野上!
美丽高山上的“孩子王”
——记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族中小学教师姜海燕
山路九曲十八弯,宣恩之颠的教育工作也曲曲折折。看似弱不禁风的资教生姜海燕就像一只不断成长的海燕,从“离巢”时的蹒跚到如今的高空翱翔,她在用行动实践自己的教育梦想。现在,她已然成为了这座美丽高山上的“孩子王”,在点滴关怀中点亮了孩子们的教育之路。
——题记
2006年6月的毕业季,姜海燕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小女子在面临毕业择业的十字路口,用她的选择圆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教师,开始了她平凡而又不平常的乡村教师之路。
无怨无悔,为圆教育梦想“自讨苦吃”
2006年8月,姜海燕作为资教生被分配到有“宣恩之巅”之称的椿木营乡中小学任教。报到那天,坐着汽车颠簸在盘旋山道上,她生平第一次尝到了晕车的滋味。望着眼前九曲十八弯的公路,姜海燕不禁想起临行前朋友们的劝告:你那么个小女生,弱不禁风的,干嘛非要跑到离家那么远的深山老林去自讨苦吃?那一刻,她有些孤单,还有些害怕,她不知道,山路的尽头,等待着她的将是什么……
通过近3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椿木营,而展现在姜海燕眼前的是一条坑坑洼洼的窄窄街道,道路两旁孤零零地立着几根直挺挺的电线杆,满眼萧条的街道没有集市该有的繁华与热闹。虽是8月酷热的季节,这里却吹着与时令不合调的凉风,风夹着灰尘迎面而来,姜海燕知道,接下来的生活,自己必须与那个习惯在躲在父母臂弯里的自己彻底告别了。负责接待的校领导说,夏季是这里最好的时节,再过几个月可就得吃苦了。吃苦,她是做好了准备的,只是,没想到,当天她便吃了“苦头”:走惯了柏油马路的她,首先不适应的就是这里一步一小坑三步一大坑的道路,没走几步,便崴了脚,疼得不敢再迈步,还好有同来资教的伙伴们照应着。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便接二连三的迎来了其他的苦头:第一次尝到了没有自来水的滋味;第一次拚尽全力提起了一桶水,颤巍巍走在坑坑洼洼的路上;第一次吃着只加盐作为调料的清汤面;第一次在漆黑的夜借着手电的光亮战战兢兢走进离宿舍几十米远的公共厕所……
然而,当一场大雪到来之后,姜海燕才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苦头”:厚厚的积雪覆盖了坑坑洼洼的街道,崴脚、摔跤便几乎成了她每日必做的“功课”,更难受的是气温骤降后,她辛辛苦苦提回的水常常会变成冰块;最糟糕的是一段日子后,连平日提水的池子也几近干涸……没水的日子,该如何是好?她在这从未能设想的困难面前不知所措,无助、失望,伤感,迷茫一齐涌上心头,她不得不承认,那一刻,坐在办公室里,她想放弃了……
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忽然,一组画面映入姜海燕的眼帘:孩子们在雪地里用雪清洗着碗筷,一个个幼小的身影,一双双红通通的小手,熟练而灵巧的动作,伴随哈着热气的笑,那种以苦为乐的画面深深震撼了她的心灵。在那一刻,她忽然有了战胜一切的勇气:提回的水会结冰,她便在未成冰前先将它煮沸装入暖瓶;水池没了水,她便捧了厚厚的雪烧开为水;为了走路不崴脚,她收起了所有高跟鞋,穿上椿木营土家人自制的“棉鞋”……
如今,好几个年头已过去,虽然由于自然条件限制,高山校园里师生们的生活还面临一些挑战,但姜海燕说自己不再害怕!因为,九年来,她目睹着椿木营乡镇面貌不断发生的变化:凹凸的街道变成了平整的大道,漆黑的夜晚被沿街的路灯点亮,校园饮水工程也正在逐步实施……一切都在好起来。她庆幸着自己的坚持,更收获着来自和学生们一起成长的感动和幸福。
不抛弃不放弃,把每一个孩子都看在眼里
那是个寒冷的冬日,晚饭后姜海燕一如往日进入学生寝室,一进门便被学生王城的背影吸引了。其他学生都不在,王城一人勾坐在床头,似乎正做着一件神秘的事情。出于好奇,姜老师放慢了脚步,悄悄走到他的身旁。眼前的情景让她一阵心酸:这个衣着朴素的小男孩,正躲在寝室独自吃着半碗冰冷的饭菜!发现姜老师在身旁,王城吓得弹起身来,迅速将饭盒收到身后,呆呆地立在床边,满脸的懊悔和无助。没等姜老师开口问其缘由,王城便紧张地慌忙解释说,自己不是故意违反纪律将饭带入寝室的,只是中午的饭吃不完,又不想浪费,想着晚饭时可以吃,才带了进来,并再三保证着自己再也不会这样做了。姜海燕的心被什么触动了,只轻轻说了句“下次别再吃冷饭。”便退出了寝室。她隐隐感到,这顿晚餐的背后肯定还有它的辛酸故事……
后来,姜海燕才知道,王城没有妈妈,生活所迫,爸爸不得不留下他和年迈多病的奶奶,外出打工挣钱。平时,祖孙俩就靠着远方的爸爸隔三差五寄回的钱来度日。那个月,眼看着钱已花完,而爸爸的汇款仍无音讯,懂事的王城只好从自己嘴巴里省一省……
满怀着对这个孩子的怜爱,姜海燕将王城单独叫到办公室,把自己身上所带的几十元钱塞给王城,说:“拿着先用吧,长身体的时候呢,一定得好好吃饭!”对于老师的帮助,王城没有拒绝,只是接过钱的同时坚定地说:“老师,这钱,我一定还!”面对这样一个懂事的男孩,虽然并未想过让他归还这点钱,姜老师还是信任的点了点头。
很快,寒假结束了,新的学期开始了,王城变得更加懂事。班上桌椅门窗哪里不牢固了,他总是能在第一时间主动修理好。再后来,暑假将至,那一天是姜海燕难以忘怀的一个日子,王城满脸欢喜的来到办公室,手上还提着一个黑色的小袋子,“姜老师,您的钱我已经凑够了,现在还给您!”他欣喜地说着,顺手递上袋子,“您数数!”姜老师很是诧异,顺从的打开口袋--那是怎样的一袋零钞!一块的,五角的,一角的……“我用了半个学期才凑齐的呢,您点点吧。您放心,我听您的话,吃饱饭了。这是我上学路上捡了塑料瓶还有前些日子在山上找了草药换的……”看着这个懂事的孩子,姜老师的眼眶湿润了。
身为教师,看着孩子们在自己的影响下有一丁点儿的进步和成长,都是无比幸福的。
学生陈涛,一个各科成绩都是个位数的孩子,初次走入姜海燕老师的视线是因为作业本上那些胡乱涂写的框框圈圈。学习态度如此不端正,姜老师是难以容忍的!在正式找他谈话之前,姜老师刻意留意了这个孩子:他坐在教室最后的角落里,课堂上,几乎从不抬头,却也从不会睡觉或是做小动作。老师要求读课文时,陈涛也会拿起书,嘴巴一张一合地和着其他孩子的声音;老师布置了练习,陈涛也会拿起笔,开始画着那些谁也不认识的圈圈框框……
不知怎的,看着陈涛“滥竽充数”般的行为,姜海燕老师的心却再难以平静。她想:这样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孩子,每天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艰难地熬过一个又一个课堂四十分钟,用老师无法识别的符号去完成他的“作业”,这不也是他力所能及地在努力吗?重新翻看他的“作业”,姜老师忽然眼眶一热:那些曾让她心生怒火的框框圈圈,细细看来,也有些形似汉字!是的,这个几乎不识字的孩子,在用他的方式,认真地完成着“作业”呀!这是多么让人欣慰的事呢?
于是姜海燕老师找到陈涛。“小涛”,姜老师微笑着对他说,“老师发现,你的作业做得很认真的。”他似乎感到意外,微微抬起头,偷偷快速地看了姜老师一眼,怯生生的。“你看,你的这几个字,写得多好!其他的虽然老师不认识,但你应该认识的吧?要不,你念给我听听……”或许是因为有了开始的肯定,陈涛真的主动给姜老师“念”了起来:“走、一、步、再、走、一、步……”虽然声音极小,但姜老师分明听到了一丝被认可的快乐。“真好,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写了,老师也希望你能做到。一天多学会写一个字,一步一步走下去,你有信心做到吗?”陈涛没有说话,只使劲点了点头。看着他乖巧的样子,姜老师也没再多说,仅用“我相信你!”结束了谈话。
接下来的日子里,姜海燕老师惊喜地发现,陈涛作业上的圈圈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简单笔画的汉字。一次早自习,我姜海燕老师检查背诵,陈涛破天荒地拿着语文书找到她,满脸通红地说:“老师,我想读这首诗……”,姜老师意外极了,却又无比欣喜,开始认真听着接下来出自陈涛口中的每一个字:“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撞击着姜老师的心灵,陈涛,用他小小的一步一步,完成着对他来说的巨大飞跃!“不抛弃、不放弃”,正是在这样的信念之下,陈涛收获了进步,而姜老师也在陈涛的进步里,感受到了身为人师的幸福!
全身投入教育,为学生舍小家生活
姜海燕说自己是幸福的,虽然远离了家乡亲人,但她却收获了志趣相投、相濡以沫的爱。2010年春,姜老师与同届资教生王跃华组建了清贫而温馨的小家庭,在美丽的高山上继续着他们平凡的工作。新婚那学期,姜海燕老师任教初三毕业班,时间紧任务重,周一到周四,除了白天的工作时间与学生们相守在一起外,为了更方便掌握学生动态和跟踪辅导,姜老师征得老公王老师的同意,住进另一名女老师的单身宿舍内。只有到了周末,她才能和爱人呆在一起,过着小小“家”的幸福生活……2011年,姜老师担任毕业班语文和班主任工作,正当她全身心投入工作时,从家乡传来噩耗:一手将自己带大的奶奶病逝!一向乐观爱笑的她,听到消息后心痛至极。然而,她并没有将伤痛带入课堂,尽力保持平静上完课后,她向校长请了半天假。她深知,虽然自己应该回家中尽孝,但由于路程遥远,已不能按时赶回家,她更深知,自己不能舍下班级耽误毕业班级的教学进程。这半天中,她将自己“藏”在宿舍以泪水和心痛,遥寄着自己对奶奶的哀思。第二天,她调整情绪,又继续着自己的本职工作。2012年,学校因照顾姜老师怀孕生宝宝暂免了她的班主任工作,她虽名义上不再是“孩子王”,心却时刻记挂着班上的孩子们。课余,她依然经常与孩子们交流沟通,是孩子们忠实的倾听者和知心人。如今,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为人母后在爱自己孩子同时她更以慈母之心关爱班上的孩子们。为了安心工作,夫妻俩不得不将远在山西老家的妈妈接到高山照顾孩子。白天夫妻俩在学校守着班上的孩子们,只有到了晚上和周末,才能将无微不至的关爱给自己不到一周岁的儿子。她说:“我爱我的孩子,正因如此,我才更懂了家长们的心,更理解了身为人师的责任。”因此,她时刻告诉自己,将学生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来教育和关爱。
白朗宁说“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爱,因为我有爱”,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姜海燕老师说:“我是幸福的,虽然我没有宝马别墅,但我有我的事业和我的家;我没有顶戴花翎,但我有我的学生和他们对我的爱。”
九年来,姜海燕用这样坚韧的毅力、坚定的信念把根牢牢地扎在了高山之巅、白云深处,她用平凡而真实的行动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她说:我知道我只是一名平凡而普通的乡村教师,但我爱我的工作、我的家人和我的孩子们,做这样一位平凡而幸福的老师,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