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一、课堂管理
1、定义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
(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
1、群体
特点:
第二,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
2确,组织地位确定。
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
(2)群体规范
(3)课堂气氛
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
(4)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b.合作与竟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量和适度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