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汇》通过大量寻访革命事件亲历者、研究者及先烈后人,寻找革命遗址和文物,以故事形式或再现一场著名的战斗,或重温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或讲述革命者与敌人的英勇斗争,或展现一位战士与亲人的浓浓深情。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红色故事汇》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红色故事汇》观后感一:
红军的历史,是中华儿女奋斗的光辉篇章;红军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牢固根基;红军的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真实体现;重温红色经典、传承红色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是激励我们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不懈动力。
大型党员教育系列片《红色故事汇》是我们学习红色文化最理想的途径,这里面记载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母子皆楷模》、《烈火来升华》、《运筹西柏坡》、《不解南昌缘》……,这些故事都深深地打动着我。在红军长征到达江西于都时,正逢江面涨水,红军过不了江,于都的百姓们就拆下家里的门板给红军做小船,有位年迈七十的大爷居然连自己的棺材板都毫不犹豫地拿了出来,就是这艘满载着军民爱心和汗水的小木船帮助红军征服了滔滔江水。解放军战士在进行一江岛战争时,习惯陆地作战的他们,头一回参加水上战争,因为环境的不适应,战士中有的晕船吃不进东西,有的呕吐,有的甚至吐血,尽管身心疲惫,解放军战士依然想尽办法提起精神,全力作战。正是这种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才保证了我军革命史上一次又一次战争的胜利。
每次看《红色故事汇》,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之旅。故事里伟人的忠告时刻在耳边回荡:“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不能缺失良心;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不能缺失责任;我们可以不聪明,但我们不能缺失记忆。”追古思今,那一段艰苦卓绝的年代永远地载入了史册,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那段革命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村官,重温红色故事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只有传承红色精神,真正深入村民,把村民当亲人,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尽管我们的村子还不算富有,但我不畏惧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尽管农村工作烦、苦、累,但历史的足迹告诉我:一切成就大事业的人,都免不了经历一番挫折。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工作中,我要时刻勉励自己,强党性、重品行,以各地优秀大学生村官为榜样,用满腔的热血和无悔的青春为建设和谐秀美幸福的新农村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生活中,我同样会以革命前辈为榜样,用自信的勇气来应付一切困难。我相信:即便我不是舵手,也能驾驭命运之舟,在平凡的岗位发出耀眼的光芒,走出一条幸福的康庄大道!
《红色故事汇》观后感二: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故事,离我们有点遥远,但是所有的“红色”故事留下的足迹却是永恒的,对于我们当代人的影响不仅仅是潜移默化,更多的对现代生活的珍惜,对幸福生活、和谐环境的珍惜和对我们个人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启发。让我们做一个更有责任感的青年人。
通过了解“红色”故事,体现那时候人民群众为了党和人民利益的无私伟大的精神。为了党、为了国家,不畏牺牲的英勇精神,值得我们的学习。看到的多个故事中,有一个让我觉得很感动,是“千金献党--母子皆楷模”,这个“红色”故事主要讲了母亲金永华和作为共产党员的儿子王朴,母子为了党做的贡献。在儿子王朴的表明身份和请求变卖家产,支援党国,作为母亲的金永华在考虑几天后,毅然做出了决定,变卖了全部家产,共有2000两黄金全投入支援党,从一方首富变为无产者,这一行为真正折射出一位新女性的爱国情怀。而此时也通过自家开的“莲华中学”为地下工作做了很多事,“莲华中学”成了培养干部的“红色摇篮”,但由于某些原因,王朴被捉获,由于作为母亲的金永华变卖了所有的家产,那时并没有太多的钱打通关系,错过营救的时候,他牺牲在了“辛梓桐”,痛失儿子让金永华难过非常,但是在儿子的遗书中,希望母亲能继续掩护地下工作第一线。继续做着儿子留下的事情。她是为伟大的母亲的同时,也更反映出她的爱国情怀,为了党,为了国家,母子俩都做了很大的贡献。他们的无私,他们的牺牲,都值得敬佩,都值得学习。
而在金永华做掩护工作到重庆解放时,党将她当初支援党工作的资金归还时,她不肯收,多次提出不愿收回当初支持的资金。与此同时,她还提出了“三个应该”和“三个不应该”,更体现了她的无私。在她去世后,还将自身财产捐给了重庆妇联。她的精神和品质都是进步的。
从“红色”故事中,得到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事情。而一个一个小的故事折射出的背后的精神、力量不可小觑的,他们做出的贡献,做出的努力,是我们能有目共睹的,也是让我们有了如今幸福生活,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要好好珍惜现今拥有的幸福生活。因为,它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