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充电 > “世界工厂”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开发

“世界工厂”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开发

时间:2023-05-10 14:56:27

  “世界工厂”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现状

  

  1.高级技工严重稀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快的,中国制造业虽然己名列世界第四,但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而且,产业主体技术依靠国外,依附于国外企业的组装业比重大。国际先进技术装备仅占十分之一,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

  统计表明,目前中国71亿的劳动力人口中有12亿人在企业里干活,其中有大约7000万是技术工人,而在这分成五个等级的7000万技术工人当中,高级技工只占4%。即使是在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上海,高级技工的比例也不足7%。北京全市现有企业技术工人1011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仅有10.12万人,按照本市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高技能人才应达到4721万人,有37.1万人的缺口。而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人才结构扭曲。我国的劳动力人才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形,最大最底层的部分是非技术人才,在技术人才中,初级工大约占45%,再之后是中级工,也有4096多,最后才是那很小一部分的高级工。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完全不同,它们基本上是一个鼓形的结构,初级工只占15%左右,中级工占5096,高级工占35%。有些国家高级工可以达到40%以上。

  2.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再

  廉价劳动力被许多人看成是“中国制造”的最大优势,劳动力越廉价,生产成本越低,产品价格自然有竞争的相对优势。但这一论点眼下正在遭到很多人的质疑。中国的工资水平表面看来是很低的,但是如果加上效率的因素一算,那就不怎么低了,因为我们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仅是日本的1/26、美国的1/25,德国的1 /20,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还高于韩国、匈牙利和墨西哥。。《2002贸易和发展报告》认为,考虑到生产率的差异,偏重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中国,在出口方面的低工资优势并不明显。以1998年的数据为例,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但考虑到生产率的因素,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增加值,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13倍。所以如果我们过分的强调中国劳动力低廉的相对优势,如果不提高员工素质,相对优势也会变成相对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