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是鲜花盛开的时节;三月,是农人播种的时节,那么苗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呢?欢迎阅读以下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得到大家!
“三月三”也是苗族人民纪念先祖的传统节日。
据苗族古歌中传说,在远古时候,有五位苗族祖先(姓邓、盘、李、赵、蒋)远渡重洋来到海南岛。
他们在过海途中约定:到岸后,各走一方,各自为生,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要相逢一次。
后来,遵照祖先的嘱咐,每年三月三,苗族人民都要团聚在一起,以纪念自己的祖先。
每年三月三日,苗族同胞与黎家人一样,盛装欢庆节日。
各家还制作五色饭,(也是海南苗族的特色美食),以纪念苗族先民五姓人家。
五色饭是苗族人将山兰稻米,分别用桑等植物叶浸染成黑,红、绿、黄四色米,与白色米共煮,混合制成特香佳肴。
苗族妇女的腊染技艺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种精美图案和花鸟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苗家的"三月三"与黎族的"三月三"既相似又不尽相同。
黎族以对歌传情为主。
苗族以歌功颂德为中心,它叫团圆节。
苗族三月三是什么节
苗家过"三月三",晚餐是先吃饭后喝酒。
而且吃的是五色团圆饭。
过去,苗家蒋、李、邓、盘、赵五姓,为了抗拒和防御灾害,三月初三黄道吉日结拜金兰,发誓天南地北,走到哪里都是患难与共一家人。
以红、黄、蓝、黑、白五色分别代表五姓兄弟。
这天吃五色饭是为纪念先祖手足深情,象征着苗族人民目标一致,永远团结向前(也有些地方说是七兄弟,包含陈、马两姓,这天是吃七色饭)。
苗家"三月三",不仅吃五色饭,而且餐桌上的山珍海味十分丰盛。
"三月三"前夕,准备工作比过春节还繁忙、紧张,男人要下河抓鱼、摸虾,上山狩猫,捉禽打兽,女人要赶紧采青,舂米,将采回来的枫树嫩叶、辣椒叶、必机草、黄姜块,分别加工泡制成红、黄、蓝、黑色的乳汁。
三月初三那天,将这些有色的乳汁分别放在锅里加湿,抖米染色,白米为原白色,按不同色彩分别装入蒸笼里猛火蒸熟。
上桌时,每碗都必同盛五色饭,看上去碗碗五色,象映山红叶蕾,似莲包绽艳,多姿多彩,香醉扑鼻。
"为了纪念先祖患难情,'三月三'祭礼不忘。
"什么都要五色,缺一则不孝、不尊。
如人头上戴的锦汁五彩缤纷,腰间扎的是五条彩带,粉枪队、弩手队也是五人组成。
桌上不仅是五色饭,连山珍也是五种,海味也有五类,炒的、炸的、炖的、汤的、白切的,足足五色俱全。
象征性的吃饭过后酒来了,从此"三月三"团圆饭进入高潮。
苗族传统节日
(一)芭蕉坪“三月三”挑葱节。
芭蕉坪村是梁家潭乡与吉首市、古丈河蓬乡接壤相邻的一个苗族村落,也是湘西苗族东部次方言中部土语洞头寨语支地区的中心地,民俗文化底蕴浓厚,民居建筑具有苗族特色,自然环境优美。
“三月三”是该片区的共同节庆。
“三月三”节庆是从苗族古老的反映男女青年相恋相爱的“挑葱会”演化而来。
“挑葱会”是苗族的“情人节”。
相传,古时苗族人们经过几度迁徙之后,选择了深山老林居住,得以修身养息。
农历二月下旬的一天,男青年得戈在山坡放牛时遇见邻村女青年得雅在坡地里挖野葱,便帮忙挖,二人边挖便说话唱苗歌,双方产生好感。
回家时,两人约好日子山上来挖葱。
不久,他们以挖野葱相恋的做法被识破。
引起男女青年纷纷仿效,到三月三这天,男男女女以挖葱为名汇集一起在坡上相亲相爱。
以后每年如此。
这引起了老人们的注意,于是几寨头人商议举办“三月三”挑葱会,习俗就这样传下来。
清朝中叶,芭蕉坪与邻近的乾城(今吉首)辖区村寨为一处山界争执不休,历时数十年。
后来在官府和其它村落的调解下达成协议,划清了地界。
为了后代和睦相处,双方商议把苗族“三月三挑葱会”搬到在划分地界的一座小山包上举办,一直延续到1965年。
由于水源等方面客观条件制约,1979年恢复“三月三”节庆时将节庆活动地点确定在芭蕉坪村,在接龙桥边举办。
“三月三”节庆举办使一批民间民俗文化得到保持和恢复。
2003年4月5日,该村成功的承办了央视12频道《走玩湘西之泸溪》在芭蕉坪村“三月三”节目活动拍摄任务,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充分肯定。
2008年4月8日成功举办了三县市七乡镇涉边地区“三月三”苗族文化节,深得涉边村落各族人民的好评。
以后,由于梁家潭乡民族节日多,经县民族事务局和乡政府协调,每三年举办一次大型活动。
节日活动内容有苗族迎客拦门、山(苗)歌会、舞狮舞龙、苗族民间体育、传统民俗文化表演、篝火晚会等,参加节会的多达两万多人。
(二)梁家潭“六月六”祭祖节。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湘西苗蛮集团的“蛮僚人”秦后(覃垕)统辖茅岗寨少数民族先民举行反明斗争,自称秦后王。
被明王朝湖广政务司派兵征剿,秦后王率苗民及其它少数民族同明朝征剿军队进行殊死斗争。
后因叛徒出卖被捕,押往南京,洪武四年六月初六日被剥皮而死。
秦后离开家乡时交待,从此以后要改名换姓。
苗民们便用苗歌传唱“清早起,向西行,向着日落的地方迁徙”。
苗民在秦后王死后,四处迁徙逃散改换姓氏和族别。
秦后王的长子覃仁及后裔改姓覃,融合到巴人之中成为土家族。
此后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土家族人们都汇聚一起唱山歌纪念覃垕王,翻晒衣被,意为“覃垕王晒皮”,又称晒“龙袍”。
因此“六月六”是苗族土家族的共同节日,意义深远。
“六月六”原在潭溪举行,清光绪年间被官府禁止。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梁家潭村建桥开场,居住在此的覃姓族首提议逢农历一、六为赶场日,并选择六月初六日开场,借此举办“六月六”节日活动,将纪念覃垕王活动列入开场庆典内容,得到众乡绅赞同,从此梁家潭乡便有了民族节日“六月六”,梁家潭村成为“六月六”苗族节日活动的中心。
1966年“六月六”节日被封禁。
1980年恢复,1984年泸溪县文化馆召集全县文化辅导员整理并排练跳香舞在“六月六”节日活动中表演。
2007年农历六月初六,梁家潭乡政府举办“六月六”节日活动,来自省政协民宗委、州直相关部门、泸溪县、古丈县县委县政府的十六名领导和吉首市排绸、古丈县河蓬、泸溪县八什坪、洗溪镇、潭溪镇等乡镇领导以及泸溪、吉首、古丈三县市涉边各族群众三万余人参加了活动,规模空前,为历史之最。
“六月六”节日活动内容有拦门酒礼、山(苗)歌会、苗族民间体育、传统民俗文化表演、晚会等。
(三)洞头寨、达力寨“七月八”、“七月九”情人节。
相传清朝雍正年间的某年农历七月初七,泸溪县天桥山举行庙会,一符姓苗族青年与一汉族女子在会上相逢通过对歌相识并相恋。
由于受“铜不粘铁,苗不粘客(汉族)”影响和“苗汉不能通婚”的禁规约束,双方恋情只能在暗地进行。
然而不久被双方家长和族人发觉并责骂,棒打鸳鸯。
次年农历七月初七,两位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恋人在同村青年男女的陪同下又相聚在天桥山庙会,双方用山歌倾诉衷情,表明生死相恋,永不分离决心,商量决意奔婚。
七月初八日,这对奔婚青年男女下山躲藏在男青年家乡后寨的山坡上,继续以歌诉说衷肠。
双方家长闻讯四处寻找。
七月初九日,这对恋人又逃到达力寨村后山密林中,面对亲人的追赶,已无路可逃,在悲情的山歌中双双自尽殉情。
这对生死相恋的情人殉情敲开了苗汉不通婚的大门,随着朝廷禁婚令的解除和族规打破,苗家青年男女婚姻自由不受干涉,但双方相恋后必须告诉双亲,选日择时订婚。
此后,符姓青年男女为了纪念这对恋人,每年七月初八、初九不约而同的聚集在这对恋人躲藏过的后寨村落(现属洗溪镇)、达力寨村落的寨右侧山坡上,相互对歌,相亲相爱,用山歌苗歌表达对这对恋人抗争得来的婚姻自由感激之情。
久而久之形成了“七月八”、“七月九”两个传统节日,与天桥山“七月七”庙会成为一体。
后来人们发现天桥山有一株白果树(银杏),便在后寨、达力寨也各种植了一株白果树,这三株白果树出就成了三个节日的象征。
节日活动内容主要是歌会。
“七月八”、“七月九”民族节日为临近各族男女青年约会相亲相爱和商定婚姻大事提供了绝妙场所。
每逢这个节日,青年男女云集此地,放声欢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从而结缘成婚,组成家庭者很多。
(四)下湾“九月九”重阳思亲节。
清朝中叶,居住在梁家潭村(现梁家潭政府所在地)的梁姓人氏在经历了一场不公正的官司之后举寨四处迁徙。
沿溪上迁至现在的下湾村借地居住。
由于地盘狭小,有两弟兄迁往现属吉首管辖的排吼乡居住(即现在的大、小梁家村)。
两地相隔数十里,兄弟分散,骨肉分离,每逢佳节倍思亲。
清末民初,两地兄弟相聚后商议,决定以举办节日活动方式互寄思亲之情。
于是他们选择了已是农闲时节的九月九重阳节做为思亲节,以示后人相互交往,不忘兄弟分离情。
此后排吼、下湾两地都有了“九月九”重阳节。
他们把这天定为思亲节,遥寄思亲之情。
后来,讲乡话的杨姓人氏迁居到附近居住,取名红岩排。
两族通过交往成为亲朋好友,于是下湾村梁姓人氏邀请红岩排村的杨姓人氏以两寨名义共同举办“九月九”重阳节。
这也促成了苗、汉(当时红岩排杨姓人氏被视为汉族)两族的团结友谊。
久而久之“九月九”重阳思亲节成为该片区苗汉人民的共同节日。
节日活动规模相对“三月三”、“六月六”要小,活动内容主要是歌会为主。
(五)十月跳香节。
这是瓦乡人独特的盛大节日,又称十月明香大会。
一般在十月初举行,时间持续十至十五天。
它是苗家预祝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以及欢庆丰收的古老祭祀节日。
跳香节实际上是巫傩法事,但却一寨或十多寨全体村民共同参与。
跳香除了祭祖之外,酬谢的神灵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傩公、傩母。
跳香节集巫教法事、老司唱词、法事打击吹管乐、祭祀舞蹈、农事舞蹈于一体,既有组织者,又有参与者,既有领舞者,也有参加跳舞的参与群体。
较为完整的反映了瓦乡人信神敬神、求神灵庇佑平安、赐于五谷丰登的心灵祈盼。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各民族相互交融同化,跳香也融进苗族村寨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中。
(六)祭盘瓠节。
沅江白沙、武溪沿岸一带的苗族瓦乡人崇拜盘瓠辛女,并将其作为祖先来祭拜,因此有公祭盘瓠的习俗,每年农历九月下旬举行。
盘瓠祭起源于远古的盘瓠图腾崇拜和盘瓠神话。
2009—2010年白沙镇红土溪村在甲腊坪村落连续两年举行公祭活动,规模宏大。
2010年11月4日上午举行的“庚寅年公祭盘瓠典礼”活动场面十分热烈和庄重,场面十分热闹。
迎接客人的队伍将前来的祭客贵宾接到寨门口喝拦门酒。
在盘瓠庙前主祭人负责主持公祭仪式,击动锣鼓,鸣放鞭炮。
此后主祭人带领大家向盘瓠敬香、鞠躬行礼。
随后三名苗老司走上主祭台祭拜,献三牲、奉米酒、燃高香。
三位苗老司分头做法。
事先由一位身着红衣的苗老司主持,走“三罡步,持司刀、柳旗、马鞭、令牌、筶子等法器,念动请神咒语,开山立堂。
之后是由黑衣老司,手持号角、法旗等法器踏着“五罡步”带领众人旋场祭拜,跳起了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