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以哈佛大学为首的美国顶尖大学接连公布了对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减免学费、加大资助的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感叹美国大学的“慷慨”之时,我们也不禁要问问为什么。本期我们约请上海财经大学全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郭玉贵,以其在美国政府和科教咨询机构工作多年的独特经历,深入解读此次美国大学“降价”潮。
谁让美国大学松开紧握的钱袋
近几个月来,美国部分顶尖大学掀起一股加大对美国中低收入家庭学生资助,并大幅度提高中等和中上阶层家庭学生助学金的热潮。自2007年12月10日哈佛大学率先推出教育补助计划至今的短短几个月间,包括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理工大学等精英学府在内的24所著名私立大学相继跟进,也陆续宣布了类似的学生补助计划。
这些举措的力度之大,实属前所未有,在相当程度上将惠及就学于这些学校的学生。例如,哈佛大学在计划中表示,自2008年秋季起,对于家庭年收入不足18万美元的学生,学费将降低到家庭年收入的10以下,对于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则全免其学费。在推出这些计划的同时,各校均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一个理念,即不让美国的优秀学生因家庭收入不佳而无法进入一流大学。
由于美国是地方分权制国家,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历来没有全国统一的发展模式。传统上,长青藤盟校的举动往往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以哈佛大学为首的长青藤盟校掀起的这一波热潮将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强烈和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这些精英学府的慷慨举措和美好理念以及众多赞誉的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原因呢?这些问题包括:近期推出学费资助政策的动因是什么?推出的时机仅是偶然,还是有其必然性?这些举措是出于崇高的理念,还是迫于某种外界压力?如果是迫于外界压力,是哪些压力?施加这些压力的是哪些部门和群体,以及这些压力的积聚过程和时代背景是什么?笔者就自己的了解,对上述问题进行由远及近的梳理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