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伦堂同志清廉如水,一心为民,是基层党员干部的榜样。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参考。
学习刘伦堂心得体会(一)
刘伦堂,男,生于1940年8月,1963年参加工作,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下陆区老鹳庙生产大队副主任、肖铺乡工业办经理等职务,1989年至任老鹳庙村(2010年更名为老鹳庙社区)党总支书记,6月25日因病不幸去世,享年74岁。先后被追授"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回村,甩掉穷帽子。1989年,在老鹳庙村民的强烈要求下,刘伦堂放弃乡工业办经理的"铁饭碗"回村端起村支书的"泥饭碗",一干就是25年。他带领村民一起苦干、巧干,在他回村后的第13天,因负债停产的村水泥厂点火复产,随后建材厂、碎石厂、三磷灰厂、建筑队等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他的带领下,老鹳庙村从人均负债1500元,到2013年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立规,带出铁班子。刘伦堂给村"两委"定下"四不准"和"三不能"的铁规,并率先垂范。他的大哥是个泥瓦匠,想承包村里的工程,被他严词拒绝,以至于兄弟两人十多年没有往来。有工程建筑商找到他,要帮他免费装修房子,被他婉言谢绝。去世时,他留下两张银联卡:一张有3600元,一张只剩9毛6。正是他的以身作则,带出了老鹳庙社区"两委"班子和党总支60多名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好作风,正是这班人,二十多年来带领老鹳庙始终走在下陆区乃至黄石市的前列。
爱民,筑起号召力。刘伦堂有12本民生笔记本,记满了"谁家生活有困难"、"哪家危房要修缮"、"哪位病号需照顾"……居民们都说说:"刘书记对我们的难处心中有一本账!"村民们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他多方争取支持带领大家改水、改电、修路。正是因为心里装着百姓,所以百姓才信服。征地拆迁是项棘手的工作,社区筹建工业园征地拆迁范围很大,但拆迁户们信任刘伦堂、信任社区,所以在别的地方十分棘手的工作在老鹳庙圆满完成。
改革,焕发生命力。上世纪末,为应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刘伦堂带领村民在下陆区率先对村办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又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了法兰盘厂、晨昊包装、万邦机电等一批优质企业。近几年,他提出社区发展五年规划,勾画出发展商贸业的蓝图:抢抓下陆打造中心城区契机,全面对接团城山商务区,拉开工业园区、物流中心园区、商务房产区的发展框架。2013年底,全社区实现社会总产值2.3亿元,集体收入近100万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刘伦堂精神激励着老鹳庙人团结一心,书写发展新篇章。
学习刘伦堂心得体会(二)
他走了,银行卡里留下了三千多元的存款,办公桌上留下了20多本工作笔记,家里留下了二十多年前购置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家具。他走了,给群众们留下了被病魔摧残的枯瘦如柴确依然坚持工作的身影。他走了,却用生命的最后25年,让一个人均三分地的穷窝窝摘掉了“穷帽子”。
是的,他走了,却依然活在了大家的心里。虽然他已不能再用语言和行动去感染周围的人,却用他鲜活的事例,榜样的力量在心里感染更多的人向他学习。26日,他被授予了“时代楷模”称号。全国人民都认识了这个社区基层干部。这个74岁老人生前一幕幕感人的故事,深入到每个党员的心灵深处,竖立起一座挺拔的航标,指引着每一个党员干部。
手捧乡企总经理这一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时,面对党的需要,义无反顾,勇挑重担,给老鹳庙人民当舵手。在他的带领下,水泥厂重新点火,建材厂、碎石场、建筑队等集体企业先后创办,年产值过千万的法兰盘厂等大企业先后引进。近年来,随着资源的消耗,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提上日程,老鹳庙的三家企业被列入了“五小”企业之列。亲手创办的企业需要被关停,资源匮乏的老鹳庙群众出路何在?他没有犹豫,听党指挥,关停“五小”企业,重新寻找出路,规划商贸物流中心新蓝图。
在家人眼里,他却很“抠”很不尽人情。只因他将“当干部要自身清白!”作为人生信条。群众芝麻大点的困难,就是他天大的事;亲戚找他走关系,想请他行个方便,他六亲不认。社区建设项目不少,他大哥生活不宽裕,想包点工程做挣点钱,多次找他都被拒绝,25年来,刘伦堂经手过几十个建设项目,为社区创收几百万。儿子结婚,他还要东拼西凑向亲戚朋友借钱。
他整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让社区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是自己升官发财捞油水。自己的衣服破了洞,还接着穿,就连冬天他也舍不得买羽绒服,就一层层褂子套起来对付。但对待群众,刘伦堂毫不吝啬。哪家孩子考上大学,他会去凑热闹,送上几百、上千元礼钱。因为他觉得那是一件光荣的事。鲜明的对比换来的是家人暂时的不理解,却换来了群众的敬佩。
他没有给后代留下什么物质上的财富,但却留下了精神丰厚的财富,这财富是无价的,是用不完的。他不断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学习刘伦堂心得体会(三)
“我没给你们留下什么遗产,你们不要怪我,无论什么时候,我的手伸出来都是白的。做人要堂堂正正,宁可吃点亏,也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弥留之际,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肖铺乡老鹳庙村原支书刘伦堂对孩子们说。
刘伦堂当了25年村支书,将一个贫穷的城中村,发展成远近闻名的“亿元村”。村内聚集32家企业,去年产值达2.3亿元。然而他的儿子刘文兵在他去世后整遗物时,仅发现一张余额3000元的银行卡。
25年前的老鹳庙村,全村人均不到三分耕地,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89年,村里好不容易办起第一家村属企业老鹳庙水泥厂,却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此时的刘伦堂在一家乡办企业任总经理,企业正蒸蒸日上,乡领导和村民都希望他回来,带领水泥厂走出困境。
从红红火火的乡办企业,回到负债累累的贫困村当书记,刘伦堂也有过思想斗争。“组织上需要我,村民需要我,我只能回去。”临危受命,刘伦堂想尽办法,向亲友借款、发动工人集资,终于凑了3.5万元,让水泥厂重新点火开工。
“刘书记带领大家一起干。大雪天,和工人一起上山用板车运石头。夏天顶着高温烈日,带上馒头和水,跟着送货车跑销路。”水泥厂工人张友和回忆,“每项工作,他都坚持做一遍,看流程有没有问题。”
经过一年努力,水泥厂实现产值128.8万元,上交利税15万元。随后,他又在村里办起建材厂、碎石厂、三磷灰厂等企业。1991年底村里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有结余。1992年以来,经过多次技术改造,水泥厂达到年产10万吨规模,成为区属企业龙头和利税大户。
近年来,黄石市要求全面关停“五小”企业,老鹳庙村多家企业也名列其中。刘伦堂召集党员干部和居民代表研究对策,引进了一批企业,村里实力不仅没因关停“五小”而削弱,反而越做越大,成为“全省五百强村”。
刘伦堂十分关心群众。“程怡患了重病,没钱做手术,找个时间召集大家为她捐款”;“前天去看望张整华,家中很困难,50多岁了,要给他找份轻松点的工作”;“最近村民反映电压不稳,这个问题要赶紧解决”……刘伦堂留下的20多本工作日记上,记录着一桩又一桩这样的民生“小事”。
然而,刘伦堂对自己和家人却十分“自私”。他生前居住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房子。几年前,几个建筑商要帮他把房子免费装修一下,被他婉言谢绝。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外村打工,他从不让他们在村里任职,也不让在村内企业上班。
刘伦堂工作起来风风火火,工作没忙完总是放心不下。1997年老伴突发脑梗塞,刘伦堂由于忙于工作拖延了一下,都没赶回来跟老伴说最后一句话,这成为他永远的愧疚……
20多年来,刘伦堂经手大大小小建筑项目几十个,一些老板带着钱物找他帮忙,每次都无功而返。他的哥哥刘伦华多次找他想承包点工程,也都被拒绝了。
刘伦堂每月只有3000多元工资,除家用外,他都攒起来。平时谁家小孩考上大学了,他都会送上一些奖金,以示鼓励;谁家里困难,他也会自掏腰包给予周济。去年8月,刘伦堂感到身体不适,被查出晚期肝癌,此时他的积蓄只有三四万元,几乎都用于治病。
“身体真的不行了,群众还有很多困难,在我有生之年恐怕无能为力了……”这是刘伦堂笔记本上的最后一段话。
今年6月25日,刘伦堂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人世。他的身后留下了一麻袋荣誉证书和工作笔记,还有村民们对老书记永远的尊敬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