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攻略 > 教育工作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教育工作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时间:2023-05-18 23:00:13

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 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先导性、基础性部门,教育为社会各行业各系统提供智力支持、培养专业人才、传播先进的社会理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没有科学发展的社会,也不能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终极目标。

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需要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教师工作是崇高的,也是艰辛的。教师面对的是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频繁变动的教材、没完没了的考试,外面世界的诱惑、内部环境的压力,家长的要求、社会的期望,……常常使教师身心俱惫,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已越来越引起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所谓职业倦怠就是个体同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生理反应。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常发生于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中,例如医生、律师、警察等,其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峰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主要表现教师情绪和情感处了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丧失,以致放弃努力,以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来求得心理平衡。教师以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学生。轻则有意减少与学生的联系,见到学生也不大理睬,重则厌倦甚至体罚学生,把对工作的不满发泄在学生身上。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对自己的工作常看不到成绩,感到前途暗淡,毫无希望,对困难不愿努力克服,甚至产生厌教情绪。

一、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竞争压力、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学校管理体制、社会支持与期望、工作待遇和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等。

教师虽然是职业倦怠症状的表现者,却不一定是完全的责任者,在这个问题上百分之百地苛责教师个人是有失公允的。如果把心理枯竭理解为燃烧殆尽,那么要负责的该是那个点火的人,火源可以在内,也可以在外,而多数情况下则是火上浇油、内外交困。特别是现在职业倦怠越来越明显地呈现普遍性和流行性,审视一下教师所处环境中潜在的致病因素显得更为重要。

教师职业环境的特殊性。首当其冲的便是学校这一教师接触最多、无法回避的小环境。在学校的组织结构方面,科室制组织结构使教师的专业角色受到挑战,减少了其自主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久而久之,教师便易产生倦怠。

现在虽然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实行新课改,但评价体制相对滞后,评价一位教师是否优秀,不是看教师是否能够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而仍旧是用考试分数说话,学生成绩好,教师才可能评优秀。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得不跟学生一样依旧在升学压力下超负荷运转。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按绩取酬等等,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竞争出人才、压力变动力,这些想法都是无可厚非的,但需要承认的是,没有人能够成为永远的胜利者,挫折在所难免,致使教师在长期的重负之下陷于倦怠。

家长、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误解和不配合也是原因之一。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无论大事小情都归罪于教师实不合理。为了应付家长们时不时的兴师问罪,有关上级的检查评比,比如安全问题,每天都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导致一些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师的心态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实属无奈。可与其他的职业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独立性,无法全部由教师来控制。于是家长对教师的不良态度,也成为了教师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这也是给教师带来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社会舆论的大环境在不知不觉中也影响教师的所思所想。我国传统尊师重教,民间对于教师的社会期望过高,在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教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从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此外,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即教师就必须是智慧品德完美的化身,身为教师不能犯错,因此一旦教师犯错往往会引起巨大的公愤,在报章、广播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声讨之下,教师们感觉成了过街老鼠,含辛茹苦却不被理解,自然觉得百般委屈,产生厌教情绪。这种期望过高而人文关怀过少的现状亟待改观。

社会大众对于教师的这种过高期望作用于教师,使他们产生出一种内在的迷思,比如,一般教师很难承认因工作压力所带来的倦怠,即使有可用的社会支持,他们仍旧不敢轻易利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应该有问题”,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以维持大众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