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冻保暖技巧
冬季很多山地型景区温度都很低,羽绒服、帽子、围巾、手套肯定是要带上的。特别要注意的,一是尽量减少皮肤暴露的部位,二是备好防冻油膏来应对手脚干裂冻疮的情况,三是最好随身携带保温杯,一般景区都有接热水的地方,用杯子接上热水,随时随地暖手暖身。
冬季旅游不仅个人要注意保暖,相机也需要注意保暖,在零下温度环境下,电池会掉电很快,拍不了多少张就会报警自动关机。建议可以购买冬季相机防护罩来保暖,或者将相机和备用电池贴身携带,借助体温来保暖。
泡温泉需注意
冬季旅游,泡温泉几乎是大家出游的首选。但是单次浸泡时间不宜过长,最好不超过20分钟,浸泡过久也会导致心脏负荷过重。
年长者或心脏衰弱者,最好不要采用坐姿。而应以浴槽边线当枕头,手脚舒展开的方式入浴,以免有心慌或胸口闷的情形发生。过量饮酒后不能立即入池泡温泉。
旅行途中要防滑
冬季许多景区地面会有结冰积雪的现象,除了要穿上防滑鞋以外,有个技巧是每次下车时,一定要先注意脚下是否有水或冰,迈出步子时膝盖微弯曲,保持重心向前,这样将大大减少摔倒几率。
雪地护眼要做好
山地下雪天气或北方晴日的雪地也是需要注意的,因为白茫茫的雪地对紫外线吸收少、反射较强,当强烈的紫外线射入雪地旅行者眼睛后,会发生光化作用,经过6~8小时的潜伏期,眼睛就会出现严重的畏光、流泪、异物感,眼睛不能睁开、有强烈的烧灼感,剧烈疼痛,这就是医学上常说的“雪盲症”。
不贸然进入未开发地带景区中没有开发的地方和偏远地带,没有建设相关配套设施和安全防护,出行困难且危险。并且冬天天气寒冷,体力会有所下降,如果在野外迷路,也很容易冻伤。近年来,媒体报道的驴友进深山丛林等偏远景区遇险的事件已屡见不鲜,尽量不要贸然进入这些地方。
尽量结伴而行---携带必要药品
一个人出游纵然风景独好,但是考虑到旅途当中有许多未知因素和突发状况,由于是冬天,天气变化莫测,极端气候比较多,建议最好还是结伴而行,遇事也好相互照应。
冬季寒冷易感冒,出门旅游备上感冒药等伤风感冒的药品对旅途将大有帮助。另外,寒冷的环境中,心脏病、流感、冻疮、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病率将明显上升、慢性支气管炎也可能在寒冷干燥的气候中复发,可根据个人所需相应地备上一些。
雪天雪地行车八大注意事项
首先,冬季雪地路面附着系数非常低,车轮容易打滑,行车的危险性更大,所以行车速度要更低,以确保安全。行进中车速要平稳,要防止车速过快,避免猛加速。
其次,在冰雪路上行驶,容易发生追尾事故,所以要增大行车间距,行车间距要比无雪干燥路面时增大4倍-5倍。雪天地面的阻力很小,一般应与前车拉开正常行驶距离的2倍以上。用脚制动时,应以点刹方式,不要一脚踩死。
第三,雪融化后再次结冰,路面更滑,汽车行驶时车轮打滑,制动时更容易溜,给汽车行驶和制动都带来困难。为确保行驶安全,车速应控制在安全速度以内。
第四,在积雪较深的路面上行驶,要跟着前车的车辙行驶,因为前车已把松软的雪压实,可防止陷入深雪之中。
第五,尽量避免在冰雪路上超车,实在需要超车时,一定要选择宽敞、平坦、冰雪较少的路段,不得强行超车,而且超过前车千万不要马上向回变线,而要尽量给被超车留出安全距离。
第六,雪后路滑,若驱动轮打滑,应铲除车轮下的冰雪,并在驱动轮下撒些干沙、煤渣、柴草等物,以提高附着性。
第七,驾车拐弯要特别注意避开弯道内的积雪、结冰。冰雪路无法避开时,一定要提早减挡减速、缓慢通过。车速降下来后,应采取转大弯、走缓弯的办法,不可急转方向,更不可在弯道中制动或挂空挡。
第八,停车要尽量选没有冰雪的空地,拉紧手刹挂挡。需要在冰雪路面上停车时,应选择朝阳、避风、平坦干燥处停放,不得紧靠建筑物、电线杆或其他车辆,以防侧滑时碰撞。若必须在坡道上停车,应挂挡、拉紧手刹,并在车轮下填塞三角木、石块等,以防汽车溜坡。
财产安全不可忽视
出门在外,需要提高警惕。冬季大家衣服穿得比较厚实,遭遇小偷的话很难察觉。在景区入口等人群拥挤的地方,包包尽量往前背,身上尽量不要带太多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