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钦中学集中办学考究调查报告
姓 名 张清玉 教育层次 本 科
学 号 104080406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专 业 数学类 学院:数学学院
指导老师 张仁勇 实习单位:德钦中学
时间:2012年9月12月
地点:德钦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集中办学和参与式教学是德钦中学特色教学的一大体现,目前国内很多地方也在推行集中办学。德钦县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深入实施“两基”攻坚战略,教育发展硬件和软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就此情况,我希望通过此次调查,清楚自2009年以来德钦县未实施集中办学前中学教育的情况和集中办学后的现状和优势。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德钦中学教师和学生
(二)探究中主要使用方法工具
1.参看《德钦县教育志》
2.网上查找相关资料
3.采访老师、同学
4.整理归纳采集的材料材料
5.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
德钦县地广人稀,村庄分布和群众居住极为分散,长期以来,办学体制保留着传统的多点开花和村村办学的格局。德钦县组织县四套领导班子先后四次深入8个乡镇开展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深入调查、充分论证、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集中全社会智慧,制定了《德钦县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县办中学、跨乡镇办小学和以乡镇为中心办寄宿制学前班”的办学思路。根据规划,于199年、2002年、2008年直至2011年九月,在原德钦一中的基础上规并了原羊拉中学、燕门中学、德钦五中及奔子栏中学、霞若中学这五所中学后形成了现在的德钦中学,德钦县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德钦中学既传承了德钦县原有六所中学悠久辉煌的历史传统,又孕育着德钦教育崭新蓬勃的希望。
(二)集中办学前情况
合并前的德钦一中位于现德钦中学的位置,即县城中心,海拔较高,气候较差。面向全县招生,但是学生大半是县城内的。为不严格寄宿制学校,家住县城的学生不要求住宿。学校教职工136人。学校设有初中部和高中部。其中初中在校生1000余人,高中部在校生400余人。初中三个年级共设有19个半,高中七个班。并且每个年
级设有一至两个 “民族班”,“名族班”即尖子班,每一个民族班的学生中考或小升初考试成绩必须在全县都是相当好的,学校里都是安排最好的老师教民族班。当然,“民族班”的毕业考的成绩也在全州都很不错。每年高三考上一本线的学生数量占整个班的2/5,初中“民族班”的升学率为98%.但是学校器材实验几乎没有,完全满足不了基本教学需求。电脑课通常是四五个同学公用一台电脑。全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有的班级一个学期只有一次机会使用多媒体教室,有的甚至没机会使用。
原德钦二中又名霞若中学,位于离德钦县城140公里的霞若乡,海拔较低,气候较好。霞若中学的生源来自相邻的托顶乡和下所想本土。不严格寄宿,家住得近的学生可以走读。为全日制初中,无高中部。全校共有专职教师38人,全校在校生500余人,共设有9个班,无“名族班”,但是学生按成绩分班。学校实验器材和教学基本设备匮乏。学生几乎没有条件上实验课。
原德钦四中又名奔子栏中学,位于离县城110公里的奔子栏镇,海拔也较低,气候相对较好。奔子栏的生源来自羊拉乡和奔子栏镇,不严格寄宿,家住得近的学生可以走读。为全日制初中,无高中部。全校在校生400余人,共7个班,无“民族班”。 学校实验器材和教学基本设备匮乏,有一些,但不多。学生上实验课多数只能看老师操作,一个班只有几个学生可以亲手做,大部分学生无器材,不能亲自动手。
(三)集中办学现状
德钦中学占地136亩,为全日制初中,严格寄宿。教职工总数发展到278人,其中专职教师就达216人。目前在校生人数多达2133人。教学班级达50个,其中七八年级各19个班,九年级15个班。
不再设民族班,全为平行班,根据学生成绩进行平均分布,各班任课教师爷实行均衡搭配,真正做到了教育公平。三校合并后,自2010年至现在,德钦中学新建校舍、露天体育馆、篮球场、足球场、、、购进了大量所需的实验器材,每个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都可以进行白板教学。另外,采用集中办学后,学校加强了学生的常规管理,《节节点名制度》、《学校联系制度》等相关制度相继出台实施,保证了学生在校的每一个时段都有教师管理,以坚决杜绝因管理上的脱节而导致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情况。从本学期开始,学校要求所有教师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做课题的主人,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式教学。
(四)集中办学的优势
德钦规模集中办学改变了点多面广、办学条件参差不齐、教育教学硬件、师资利用率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不仅没有出现学生辍学现象,学生的成绩和素质各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乡镇中学的基础教学设施不完善,而集中办学后,学生有机会参加各种实验课,自己动手探索知识,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更有效的学习,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
(一)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通过规模集中办学,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合理布局,缩小了城乡学校的差距;乡镇中学的基础教学设施不完善,而集中办学后,学生有机会参加各种实验课,自己动手探索知识,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更有效的学习,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集中办学还结束了普通版与尖子班学生的区别对待的时代,做到了真正的教育公平,让学生享受了相对平等的教育资源,有均等的机会接受更优质、专业的教育教学的机会。
(二)有利于教师安心工作和规范学校管理。规模集中办学,不仅是校点的撤并,学生的集中,而且自然地解决了很多教师想从乡镇
调往城镇的需求,同时增加了教师间相互交流沟通和学习的机会,教师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相对改善,身心健康、家庭团结和睦得到进一步保障。同时推动了学校管理模式走向现代管理模式。
(三)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实行集中办学后,办学规模扩大,投资相对集中,发展有规划、投入有重点,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钻研业务,专业水平将会得到提高,教学质量将会得到提升;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得到整合,音体美等课程全面落实,学生的独立思考、生活自理能力、思想观念等综合素质也将会得到全面发展。采用集中办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规范的寄宿制学校,让学生生活学习有规律,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规模集中办学后,每周一至周六均由学校负责孩子衣食住行、功课辅导、安全、卫生等,,而且还极大地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校方面,由于学生数量增加,学校环境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后勤、医疗、安全管理人员配备跟不上,教师既要做好教学工作,又要承担保育员、炊事员和安全护理员的工作责任,感到压力很大。
二是学生方面,由于离家远要在学校食宿,很多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离开父母身边,自制能力较差,周末上街出去玩耍,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五、建议及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把促进教育
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作为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根据国家、省关于均衡教育发展政策的要求和德钦中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及措施:
(一)学校要将教学教师的工作和后勤人员的工作分开,减轻教师压力及负担,让他们可以专心教学。
(二)切实加强各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积极解决学校食堂视频的安全隐患,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让学生吃得放心,学得安心。
(三)强化师资,加强管理,提升质量。没有优秀的教师,就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一要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二要创造培训机会,加大教师知识更新力度。
(四)合理利用好因校点撤并后闲置的学校校舍,避免因管理不善或处置不当,导致国有资产的毁损和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