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规划 > 全国健康动态管理系统+官网

全国健康动态管理系统+官网

时间:2023-05-18 23:00:13

  全国健康动态管理系统怎么登录呢?网址在哪里?下面小编整理了全国健康动态管理系统登录网址,欢迎大家登录!

 全国健康动态管理系统<<<点击进入

  2017年贵州精准政策

  贵州是全国攻坚的主战场。为尽快改变落后面貌,贵州从贫困户识别、项目资源配置到脱贫成效考核等实施精准化管理,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623万人,减贫、脱贫成效显著。

  贵州 贵在精准

  对象精准识别

  威宁县迤那镇芙蓉社区袁礼家,土坯老房的墙体上,大小裂缝有十多条。“一到雨天水就漫进屋,墙根更是常年浸在雨水里。”由于没钱建房,袁家只得将原先的牛棚稍加收拾,搬了进去。

  贫困调查表的“致贫原因”一栏,调查干部给袁家写上:无安全住房,缺劳力。摸底调查没过几天,袁礼就收到了“大礼”:他家获得21600元的危房改造补助。可是,袁家连修房的启动资金都不够。干部们商量后,支持老袁种烤烟10亩。手把手带着干,4个月后,纯收入两万多元。去年11月,袁礼请来施工队,红红火火开始盖房。

  “过去,是‘儿’。项目来了,资金来了,大家都分点,虽说管不了大用,好歹能对付个‘公平’。”迤那镇一位干部说,进入新阶段,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所以思路办法都得变——“帮,要帮到最需要的人;扶,要扶到最关键的点上。”

  当地镇村干部总结出了贫困摸底的“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通过“四看”法入户调查、登记,并经过村、镇两级公示,很快认定了1610户5533名贫困对象,“没有一户村民认为不公平”。

  准确识别贫困对象是第一步。建档立卡,被列为去年贵州工作的“一号工程”。2014年,共计识别出一、二、三类贫困村9000个,贫困人口745万人。

  识别对象要准确,程序要严格。根据《贵州省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户主应申请,村民小组摸查提名,村民代表再评议,村镇两级需公示,群众全程参与和监督。

  据贵州省办主任叶韬介绍,在将所有贫困村、贫困户信息录入数据库的基础上,2014年建成省级精准信息平台,,对贫困人口、项目和资金实行精准化管理。

  帮扶资源精准配置

  一大早,普定县龙场乡玉兔山生态移民安置点,移民袁秀峰和妻子将一台小型耕机从仓库抬上货车,送往化处镇的买家。袁秀峰一家过去住在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龙场乡水漕村。提起老家,袁秀峰直摇头:“漫山遍野是石头,一块耕地,岩山要占掉一半。”

  搬得出,还要有事干。搬进新家不到一个月,袁秀峰就参加了县农机局组织的培训,学习农机具的维修、养护,很快在县城开了一家农机具售卖点。他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正是销售旺季,专门借了一辆小货车送货,一年赚个五六万不成问题。

  把水浇到最应该浇的庄稼上。贵州最贫困的地方在哪?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以及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要求,贵州从2012年起,将上述地区所涉及的47.71万户204.3万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截至2014年,共安排11.2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统筹各部门资金74.75亿元,实现42.4万人口“挪穷窝”。

  如果说精准帮扶是“滴灌”,干部驻村帮扶就是“滴灌”的管道。38名省领导分别定点联系1个工作重点县、1个贫困乡镇,一定3年,不脱贫、不脱钩。

  一级带着一级干,按照“一村五人”的安排和“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的原则,2014年贵州共选派11590个工作队、55864名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对全省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并按每村2万元标准建立帮扶资金,提高工作队履职能力。

  贵州财政紧张,但投入不吝惜真金白银。2010—2014年,省财政投入开发资金达944亿元,占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1%。

  除此之外,为破解贫困地区群众融资难、融资贵,2014年出台《贵州省信贷支持精准实施办法》,对贫困农户使用小额信用贷款给予资金贴息和利率优惠、授信倾斜,农户无需任何抵押担保,凭信用证和身份证直接使用信用贷款。目前,农信社评定信用农户655万户,累计少收农户贷款利息21亿元,免除贷款手续费3亿元。

  脱贫成效精准考核

  出印江县城,汽车沿着山路往东北方向攀爬,左手边连片的黑色大棚闯入视线,而右手坡上则遍布绿油油的茶丛,板溪镇凯塘村到了。“在2011年之前,凯塘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600多元。”板溪镇党委书记熊飞说。

  转机就在2011年,时值省里出台《关于对国家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进行奖励的意见》,强调把脱贫作为全省“第一民生工程”,鼓励各地“敢于摘帽惠民生,敢于摘帽抓产业,敢于摘帽促发展,敢于摘帽奔小康”。

  印江抓住时机,以产业化为抓手,通过整合项目资金,鼓励包括凯塘在内的贫困村、镇发展茶叶、食用菌、绿壳鸡蛋等特色山地农业产业。凯塘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如今已达6680多元;而印江全县,这个数字也已在去年底超过6000元,并在2013年度完成“减贫摘帽”的省定目标。

  根据贵州省办提供的数字,2011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实行“减贫摘帽”以来,目前全省已有25个县、525个乡镇实现了“减贫摘帽”。

  如何督促贫困地区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精准、精准脱贫上,贵州作了进一步探索。2014年5月在全国率先出台《贫困县开发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了以精准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和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提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收入和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作为考核50个重点县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贵州促进精准“1+10”文件解读

  “十二五”以来,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623万人,25个国家开发重点县、525个贫困乡镇按照省定标准实现“减贫摘帽”,全省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贵州就如何做好当前和“十三五”时期开发工作,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台了“1+10”文件,力促精准,全力推进攻坚。10个文件究竟有哪些惠及全贫困群众的具体措施,本刊就此解读,以飨读者。

  《关于扶持生产和就业推进精准的实施意见》

  目 标

  2017年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减贫300万人以上。2020年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10000元以上,现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路 线 图

  2014年末,全省农村贫困人口623万,其中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两无”贫困人口158万,16岁至65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310万。

  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主要通过积极发展种养业、加工业、旅游业、流通业、劳务经济等五个途径,帮助发展产业和扩大就业。

  到2020年,种植养殖业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100万人,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47万人;

  加工业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30万人,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44万人;

  旅游业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48万人,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70万人;

  流通业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12万人,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7万人;

  劳务经济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120万人,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87万人。

  对158万“两无”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行农村低保救助。

  措 施

  (一)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进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实施攻坚“三个十”工程。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二)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以规模种植养殖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发展农村特色商品加工。发展农村小微企业。建设加工原辅材料基地。

  (三)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旅游业。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在贫困地区重点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将农产品市场营销作为产业化精准的重要方向和重点工作,解决产业化的根本问题。实施电商工程。改变农副产品供销模式,加快实现贫困地区行政村电商网点全覆盖。畅通农产品物流渠道。加快贫困地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销售通道。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优先建设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农产品营销队伍。积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五)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将转移就业作为精准的重要手段,通过扩大就业促进精准脱贫。一是实施“1户1人”培训计划。二是开展劳务信息服务。三是发挥建筑业吸纳就业的作用。四是开展“雁归兴贵”行动。五是培育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

  (六)加快城镇化带动步伐,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一是加强城镇建设发展。二是提升城镇就业功能。加强产业园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小城镇、城市综合体、旅游景区“5个100”工程建设,产园城一体,形成各具规模、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镇村居体系,引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三是实施生态移民。四是强化农民进城服务。

  (七)推进农村改革,帮助贫困农户增加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一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是发展农村股份制合作。四是强化惠农政策落实。全面落实扶持农业农村的各项奖补政策并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