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起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动员各国采取具体扶贫行动,宣传和促进全世界的消除贫困工作,1992年12月22日,,确定每年10月17日为“国际消除贫困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要求各成员国宣传和促进全国际消除贫困的工作,采取具体的扶贫行动。
国际消除贫困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亦称国际灭贫日或国际消贫日。,由1993年起把每年10月17日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以此唤起世界各国对因制裁、各种歧视与财富集中化引致的全球贫富悬殊族群、国家与社会阶层的注意、检讨与援助。提高全球的灭贫意识,提醒所有人持续为2015年“1.靠每日不到1美元维生的人口比例减半 2.挨饿的人口比例减半”这两个目标而努力。。
目的
用以唤起世界各国对因制裁、各种歧视与财富集中化引致的全球贫富悬殊族群、国家与社会阶层的注意、检讨与援助,提高全球的灭贫意识,提醒所有人持续为2015年“1、靠每日不到1美元维生的人口比例减半,2、挨饿的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而努力。
由来
长期以来,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消除贫困成为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为引起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动员各国采取具体行动。
1987年10月17日,10万多人聚集在<;的签署地巴黎特罗卡德罗广场。,通过举行相关活动,来表达他们对贫困人群的关注和声援。
1992年12月22日,:从1993年起,将每年的10月17日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
为进一步宣传和推动全球消除贫困工作,1995年3月,。同年12月,。
2000年9月,。
2008年12月,
历年主题
2007年国际消除贫困日主题:贫困人口是变革者。(意在强调贫困人口自身在消除贫困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8年国际消除贫困日主题:。
2009年国际消除贫困日主题:儿童及家庭抗贫呼声。(投资于儿童,保障儿童的权利,这是驱除贫穷的最可靠途径之一。)
2010年国际消除贫困日主题:缩小贫穷与体面工作之间的差距。(意在呼吁各国关注就业,努力创造更多、更体面的工作岗位)
2011年国际消除贫困日主题:关注贫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012年国际消除贫困日主题:消除极端贫穷暴力:促进赋权,建设和平。
2013年国际消除贫困日主题:从极端贫困人群中汲取经验和知识,共同建立一个没有歧视的世界
2014年国际消除贫困日主题: 不丢下一个人:共同思考,共同决定,共同行动,对抗极端贫穷
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减贫成功的世界意义
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从2014年开始,中国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
减贫,。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对世界具有巨大影响。这反映在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国际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数量和占世界总量比重大幅度“双下降”。1981年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为8.35亿人,到2013年降至6800万人。1981年中国绝对贫困人口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为43.1%,到2010年,下降至13%。
2002年,中国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至28.4%,首次低于30.7%的世界贫困人口发生率。到2013年,中国贫困人口发生率进一步下降到5.0%,已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2010年为20.58%),已经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
中国减贫有成功之道。第一,减贫作为国家重要发展目标,正式列入国家发展规划。1986年起,中国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设立了扶贫开发专门机构,评定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制定与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扶贫开发方针,并于1994年、2001年、2011年分别制定了扶贫规划纲要,明确了阶段性扶贫开发目标,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经济持续高增长,成为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的决定性因素。1979年到2011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9%,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4.6%,为中国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创造了必要条件。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农村地区“四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民非农化、农民工城镇化)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的根本原因。
第三,不断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多种农业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扶贫资金。中国减贫战略的核心是对贫困人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发展能力、扩大发展机会。
第四,创新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机制。自力更生、地方为主、国家支持、社会捐赠、对口支援、市场驱动、国际援助,7个机制组成了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相互补充、激励相容、广泛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上述措施有力促进了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也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减贫实践证明,贫困并非不可战胜。不过,这是一个持久战的历史过程,从世界绝对贫困人口最大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少要花70多年的时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基本消除各类贫困。
,中国对实现国际社会MDG目标(全世界最优先的国际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小康社会就是国际社会千年发展目标的中国化目标,中国实现小康社会将会促进实现国际千年发展目标。